2020年5月28日上午10点30分,威尼斯国际2299cc第十六届学术论坛博士宣讲会通过“腾讯会议”软件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顺利举办,共计216名同学在线观看了本次宣讲会。本次宣讲会邀请到谷宾博士和樊晏辰博士为同学们展示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成果。
首先由谷宾博士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课题:Microstructure, texture and hardness of a metastable β-titanium alloy after bar-rolling and annealing。谷博士先介绍了课题涉及的背景知识,关于织构的基本概念和通过极图和ODF的方法均可对织构进行表征。接下来对实验过程进行了简单说明,将新研制的β亚稳态钛合金以方形横截面棒材的形式放入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模具中进行轧制,得到圆形棒材。最后给出了结果与讨论,先对棒材轧制后的微结构和织构进行分析,并对β相和初生α相的织构进行了EDSD的表征分析,再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即退火、固溶加时效以及再结晶,然后讨论β相,初生α相和次生α相的织构。研究得出结论:轧制态棒材的β相的织构主要是以α、γ丝织构以及立方的织构组分组成,并且在微结构中的的β晶粒仍然保持这样的织构特征,样品在进行退火和固溶时效后,这种特征仍然没有改变;(α+β)相进行棒材轧制时,初生α相的c轴垂直于RD方向,并且偏离于Burgers OR。
随后,樊晏辰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金属锂离子成核沉积性能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介绍”。樊晏辰博士的研究主要就沉积的过程中对锂枝晶实现控制而展开,本次宣讲从金属锂离子沉积成核性能的理论研究、规律方法总结、及该规律方法在其他金属离子沉积成核上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樊晏辰博士首先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锂金属离子在不同支链长度的聚噻吩薄膜表面的吸附和扩散性能,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验证了具有短支链聚噻吩薄膜表面更易于锂金属离子的均匀沉积。随后,从实验角度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锂离子在不同长度支链聚噻吩衍生物薄膜表面电化学沉积行为(循环寿命及循环前后表面表征),聚噻吩衍生物侧链长度越短越有利于形成而表面均匀的锂离子沉积,更有利于高循环效率的锂金属电池。过长侧链则会影响聚合主链上的共轭,阻碍离域电子在主链上的有效传递,从而降低对锂离子的吸附能。此外,还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金离子在相同的四种聚噻吩衍生物薄膜表面的沉积成核性质。但由于金元素和锂元素之间电负性和离子半径之间的差异,支链的长短对于其与聚噻吩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吸附位点,和吸附能变化规律均不同。从电子扫描显微表征和原子力表征可以得出随着聚噻吩衍生物的侧链逐渐变长,通过与聚噻吩衍生物薄膜表面的相互作用,使得金纳米颗粒的粒径从230 nm左右急剧减小到80 nm左右。最后,采用了第一性原理计算金离子与聚噻吩衍生物中碳原子间的晶体轨道哈密顿数分析得出,随着聚噻吩衍生物侧链的增长,金—碳键的结合强度逐渐增强。听完樊晏辰博士的研究报告,同学们就哈密顿系数、计算建模及科研选题等细节进行提问,樊晏辰博士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解答。
至此,本次博士宣讲会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宣讲会,同学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拓宽了眼界,了解了更多材料行业的前沿知识,收获颇丰。
图/文 朱彩霞 翟依梦